
1975年1月,陈永贵,一个农民的儿子,攀上了他政治生涯的巅峰。当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后,他荣升为副总理,主管全国农业。然而,这一时期,陈永贵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。尽管身居副总理之位,他却毅然放弃了副总理的薪水,转而选择领取大寨的“工分”,每月由相关部门发放一定的生活费。
1978年,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陈永贵逐渐失势。1980年9月,他主动辞去领导职务,原本计划回老家山西昔阳,但中央考虑到他年事已高,安排他在北京安享晚年。陈永贵不再领取副总理级别待遇,搬到了木樨地的一处公寓居住,与妻子及幼子团聚。
中央为陈永贵安排了专车与司机,司机仍然是他担任副总理时的老司机,名叫汤占兴。虽然车型由“大红旗”改为苏联产的“伏尔加”,但陈永贵对车辆的使用极其严格。他不允许妻子和儿子使用这辆车,只有在有公事需要时才会亲自驾驶,展示出对公车的审慎态度。
陈永贵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一位退隐的政治家平凡而朴素的一面。他常乘坐公共汽车到菜市场,深信这样可以贴近群众,感受他们的真实生活。陈永贵下台后,看到农民生活的改善,对改革开放心存感慨,他甚至渴望能够为改革开放再做一些贡献。
1983年,陈永贵写信给中央,表达了自己仍愿意为国家工作的意愿。中央重视此事,邓公亲自批复,将他安排到北京东郊农场担任农场顾问。虽然工作轻松,每周只需到一次农场,但陈永贵全力以赴,帮助农场解决了许多难题,例如购买农业生产资料。农场的干部对他充满感激,称他是帮了大忙的好人。
陈永贵对土地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,他更喜欢与土地和农作物打交道。工作让他的生活更加充实,每次去农场,他都忙得不可开交。陈永贵的晚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,尽管他未能戒烟,最终因肺癌于1986年离世。陈永贵被安葬在山西昔阳县大寨虎头山,他的一生,既是农民的儿子,也是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政治家。
